天津市-天津市
天津市-天津市
天津市-天津市
清晨,彩霞映射的光芒照耀在独乐寺中,条条斑澜的光柱从观音头顶抛下,与阁内长明的烛火之光耀映闪烁,为大佛、古阁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,使其愈发神韵生动,引人遐想。由此,独乐寺便产生了意境深远的名字--“独乐晨光”。 以“三最”而著称—独乐寺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,也是古代彩塑艺术精华的生动体现。1961年,驰名中外的独乐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西街,坐北朝南,由山门、观音阁和东西配殿组成。整组建筑布局得当,主体突出、巍峨雄壮,庄严瑰丽。 独乐寺又名大佛寺。独乐一名的由来,众说各异。有人认为,观音阁内巨大塑像的内支架,即为一株参天矗立的杜梨树,独乐以杜梨谐音得名。有人认为,寺中观音独以普渡众生为乐,故名。而县志记载则云:“独乐寺为安禄山誓师之地,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,故尔命名之。”独乐寺的创建及其倡建本,目前已无文献可考,据传始建于唐初。现存独乐寺的主要建筑,是在辽圣宗统和二年(公元984年)重建的,至今已重建1000年有余。 独乐寺在我国建筑史上以“三最”著称。第一“最”:寺内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;第二“最”:阁中观世音菩萨塑像,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代泥塑之一;第三“最”:寺中山门带鸱尾饰物的屋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。 山门—进入独乐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。山门高约10米,中间为穿堂道,门正中悬一方匾额,为明代武英殿大学士、太子太师严嵩手迹。山门东西两侧南稍间各塑有一尊护卫金刚力士,均高4.5米,虎视眈眈,狰狞可畏。东侧力士手持长剑、竖眉、瞪眼,闭嘴,似从鼻孔喷出“哼”字。西侧力士横眉、瞪眼、张嘴,似从嘴里喷出“哈”字。二力士被称为“哼哈二将”。 山门东西两侧北稍间分别为彩绘四天王像,两两分立,呈东西、南北方位各护一方。东侧北端为东方持国天王,绿面,怒目,手持琵琶、两脚各踩一鬼。东侧南端为南方增长天王,蓝面,又目圆睁,手持宝剑,两脚各踩一鬼;西侧南羰是西方广目天王,红面,怒目,左手握一龙,右手捏如意珠,脚踩两鬼;西侧北端是北方多闻天王,白面,又目和善,左手持红盖黄色伞,右手握灰色银鼠,左脚下站立之鬼,为人身兽面,左脚蹲着的鬼为兽形。山门内这组惟妙惟肖的鬼神雕像,居高临下,咄咄逼人,创造了一种令人心悸的氛围。 山门的建筑由台基、屋身、瓦顶3部分组成。台基用宽厚的方砖和条石砌牢。台基之上辅圆形石柱础,其上立有直径50厘米的12根木柱,呈横四坚三排列,柱头之上累叠了许多木块,这便是斗拱。形似斗子的方形木块称“斗”,样子象长拱形的曲木称“拱”。独乐寺的山门斗拱向上向外伸展两层,斗拱的高度,相当于柱高的一半。斗拱是我国古建筑所独具的特征,使得建筑十分美观。 独乐寺山门的屋顶是五条脊,四面坡形的庑殿顶,也称四阿顶。从脊到檐呈现一个舒缓的弧线,至屋角处展翼如飞。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龙吻鱼尾形的构件,称为鸱尾(也称鸱吻)。传说鸱尾是天上一颗鱼尾星,不怕雷击,汉代时人们把它置于建筑物上,取避雷电之意。这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,犹如雉鸟翔飞,生动传神,为山门建筑陡增气势。 观音阁—穿堂经过山门,便可见一座高阁雄峙面前,这就是独乐寺的主体--观音阁。阁楼上高悬以“太白”署名的“观音之阁”题额。据考证,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。观音阁高22.5米,东西宽26.7米,南北深20.6米。建筑风格“上承唐代遗风,下启宋式菪造”。观音阁和山门同在一个中轴线上,人置于山门内正中,透过山门可将观音阁尽收眼底。从外表看,观音阁为上下两层,实际上内里为3层。阁内的中间有一暗层,并有矩形空井,和四转平台,供观者驻足;上层也有空井,井为六角形,有门通向阁前露台。 观音阁共有28根立柱,外圈18根,内圈10根。柱子都有显著的侧脚。即指柱子不与地面保持垂直而是以两边略向建筑物中心倾斜,形成建筑物上小下大,比通常长方形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抗震性。观音阁立柱的纵横方向,均以梁枋斗拱等构件拉连,形成双环框架。观音阁的斗拱式样有24种。多种斗拱的交迭使用,使观音阁的转角出檐深远,如翼腾飞。观音阁数以千计的斗拱和梁柱檩椽,彼此之间,全部以榫卯相勾连,结成坚不可摧的整体。在其重建后的1000多年中,虽经历了28次地震,包括其中破坏性的3次强震,而“官廨民舍,无一存,阁独不圯。” 塑像·壁画·壁碑—在独乐寺,蔚为壮观的是阁中耸立的一尊巨大观世音菩萨塑像,这尊塑像在离地面72厘米的须弥座上,高达15.4米,直入大阁顶部的斗八藻井。因其头上还生有10个小头像,故又称11面观音。观音弯眉高鼻,神态庄重,仪态万方。观音两侧各伫立一肋侍菩萨,略前倾于11面观音,一副似在听从调遣状。这些塑像均以细泥白灰塑成。线条明显,面部丰满,造型匀称,姿态优美,彩绘贴金,生动传神,皆系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。 观音阁底层四周墙壁上,有五彩缤纷的壁画。壁画内容以高达2米多的十六罗汉及两明王为主体,也有与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和世俗题材。每组画的内容各自独立,但又紧密相联,构成巨幅画卷。画面上站立的罗汉身着袈裟,脸颊丰润,慈眉善目,背景是翻腾的海浪和起伏的山峦。壁画下部的世俗题材,绘有丰满健壮的妇女形象及儒生道士。每幅画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,与著名的永乐宫三清殿等元代中期壁画相似,据断定为元代所画。 这些壁画,在清代乾隆十八年(公元1753年)一次大修独乐寺时,被覆盖上一层1厘米厚的灰,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才发现并剥出。从覆盖到揭出,这组壁画共隐藏了219年。 位于观音阁西北侧,立有28块乾隆皇帝书法壁碑。每块高1.1米,宽0.8米至1.8米不等。碑文真迹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苏轼等名人诗赋及乾隆自己的歌章。壁碑字体或端庄秀丽,或粗犷苍劲,或深遂雄奇,风格各异,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。